张江高新区徐汇园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导读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加快推进张江高新区徐汇园(以下简称“徐汇园”)建设成为高质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加快推进张江高新区徐汇园(以下简称“徐汇园”)建设成为高质量科技园区,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愿景
依托徐汇区丰富的科创资源、活跃的创新氛围、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对标国际国内领先科技园区,到2026年将徐汇园打造成管理机制创新、创新成果迭出、主导产业突显、特色产业鲜明、企业成长壮大、科创服务完善、创新环境良好的高质量园区,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关键支撑。
(一)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发挥徐汇高水平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基本形成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到2026年,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4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0件。
(二)推动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依托“链主”企业,有效推动人工智能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特色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集聚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335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低于250家,新注册企业户数年均增长10%。
(三)构建高能级科创园区生态。完善“1中心+六街区+N个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累计培育和引进20家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加快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力争新增市级高质量孵化器2家,徐汇区高质量孵化器12家。依托“光启人才”计划,加速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力争培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达200名。
二、重点任务
(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工程
1.强化园区工作机制改革
加强区委、区政府对园区发展建设的统一领导,将张江徐汇园管委会职责纳入“上海市徐汇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管理范畴,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新型工业化办、区规划资源局、区投促办等相关委办局、街道和区属国企任成员,召开徐汇园工作调度会,聚焦园区规划、土地、人才、项目等事项,协调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改革实施园区管理体系
统筹管理、分层落实,建立“1+4”徐汇园管理体系,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管理机制。“1”为区科委,牵头负责徐汇园战略规划、政策落实、项目管理、人才培育等工作;“4”为四大功能区管理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大徐家汇、西岸滨江、徐汇中城、华泾门户等功能区,实行重点工作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加快推动空间转型和布局调整,推动形态、功能、产业一体化提升。
(二)创新策源转化加速工程
3.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不断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全力打响徐汇“科创绣带”品牌。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标杆性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和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8家三甲医院,聚焦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促进技术赶超。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紧密围绕“AI+”和“Bio+”,为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优质企业合作提供良好环境,密集布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研发转化载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
(三)两大产业集聚提升工程
4.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主导产业
以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为目标,以大模型为重点发展方向,依托顶尖科研机构的“旗舰”效应,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基础软件等原创性技术突破,提升大模型全流程自主创新水平,加快推进“上海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建设。加快推动区块链产业生态创新融合发展,形成具有规模发展优势的数字要素驱动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元宇宙垂类应用的链主企业,推进虚实融合场景内容搭建和生产,构建元宇宙虚实交互创新示范应用。
5.打造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特色产业
发挥枫林地区顶尖科创资源与成熟载体的核心作用,积极联动徐汇园科技企业与区内医疗机构,持续引入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临床前CRO”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工业上楼”新模式,在西岸生命蓝湾布局共享型CDMO服务平台,全方位满足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企业研发、中试及中小规模生产需求,打造中心城区生物医药研发及临床研发服务的新型示范标杆。
(四)企业梯度壮大培育工程
6.着力打造科技领军企业
落实徐汇区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徐汇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支持核心技术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集聚、市场占有率高的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在徐汇园发展。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深化落实企业“一对一”专员服务制度,依托“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加强企业家与交易所、专家智库沟通交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智力支持。
7.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汇聚,引进、培育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徐汇园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新模式,支持创新型企业针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行业引领、示范效应的技术应用与场景建设项目。
(五)空间动态优化调整工程
8.集中力量打造科创绣带
依托滨江和枫林地块优势,通过城市微更新释放科创空间,激活丰富的科创资源,打造“一带引领、多点辐射”的科创格局。依托西岸传媒港、西岸数字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生命蓝湾、西岸数智中心等载体,集聚大型内外资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打造集孵化加速、应用展示、产业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科创长廊。加强园区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和集中连片开发,着力把“小、散”地块动态优化调整成连片的优质土地。
9.创建产城融合科创街区
大力推动西岸大模型创新生态、环交大人工智能、枫林生命健康、环华理生物材料和视听器械等科创街区建设,构建从原创成果到产业化开发的完整“创新链”和“创新环境”。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系统等科技创新“极核”作用,在科创街区空间尺度内,聚焦产业主攻方向,打造满足科技社交、概念验证、成果转化需求的“新空间”,以“大企需求”打破“大院高墙”。
(六)园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0.持续强化综合服务能力
建立政务服务数字化运营模式,探索通过搭建AI政务大模型,实现园区管理从“人工监管”向“智能监管”转变,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智能化服务平台。持续加强企业走访服务,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吸收优秀企业家参与园区相关决策咨询,形成营商环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格局。
11.提升园区专业服务水平
依托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强化科技成果供给、概念验证、创新孵化、风险投资、支撑服务等功能,持续开展“智汇科技,创新领航”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系列活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旗舰店”。依托徐汇科创街区的丰富资源,聚集技术转移、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专业化科技服务组织,打造创新创业资源高度密集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
(七)科创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12.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培育
聚焦人工智能和生药研发服务产业布局,以优化科创生态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创街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创新研究院、枫林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中心等高质量孵化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对优质创新创业载体进行重点培育,推进孵化器与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特色园区建立长效对接合作机制,高效承接“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成果转化项目。
13.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政府创新基金在促进创新资本集聚和构建创新生态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徐汇科创投基金,联合人工智能母基金、复旦科创母基金、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创基金等,推动更多创新资本聚焦“早、小、硬”科技,加大“0到1”投资力度,实现“1到10”产业发展。深化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依托衡复金融街计划,持续引入优质投资机构,强化各类创投平台功能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和生药研发服务等领域,形成“投资+孵化”“投贷联动”等多元服务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全链条加速扩散。
14.促进各类创新人才汇聚
加快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重点区域建设,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建设发展,深化“海聚英才”“汇聚未来”等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平台,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吸引创业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建设国际人才港等人才工作阵地。继续做好光启人才安居服务平台。
15.坚持品牌引领创新发展
高质量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大型活动,聚焦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智能等领域,将徐汇滨江打造为推动产业强势发力的新起点。聚焦生命健康、文化教育、个人消费等行业,高质量办好科创大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等活动,共同促进区域战略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完善徐汇园协同推进机制,加强行动方案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强化政策引领,充分用好张江高新区专项政策,积极争取张江高新区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在徐汇园落地。完善徐汇区数据跟踪和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加强统计监测、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和量化评估。